抹香鲸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碧海遨长鲸 [复制链接]

1#

该图片由VolkerLekies在Pixabay上发布

北宋*和四年,徽宗赵佶一日兴起,乘舆御马,亲自去察视内诸司。当时有个专门保存先祖珍藏的奉宸库,徽宗欲将它并入内藏库,遂命人清点。这一清点,发现了两大箱琉璃缶、玻璃母,及两枚看起来甚为质朴的香。这些物品岁久无籍,不知来处,亦不明用途。却也好办,徽宗命人将玻璃母熔化,制成绚丽的彩珠赏玩,至于相貌不佳的香,则大手一挥,分赐给大臣近侍。

谁知,这香却是个奇物,有人偶取豆大一点,以火烘之,立刻“作异花气,芬郁满座,终日略不歇”。徽宗听闻此事,大奇,全不顾君无戏言之形象,火速改口,命得香者无论多寡,立刻尽数归还,并号此香为“古龙涎”,示其贵也。

后来明朝的嘉靖帝,亦偏爱此香,因其稀有,更是合举国之力四处搜罗。有人献香八两,竟获赏白银七百六十两,并太子少保一衔。可见,此香不仅名字尊贵,也是真金白银地价贵。难道真是龙“滴涎成香”不成?自然不是。集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的《香乘》一书中有载:“海旁有花,若木芙蓉,花落海,大鱼吞之,腹中先食龙涎,花咽入久即胀闷,昂头向石上吐沫,干枯可用。”虽是附会之言,却也误打误撞道出了此香来处:并非龙,而是海中大鱼。以如今的概念,其实更确切地说,也并非鱼,而是海洋哺乳动物鲸类中的抹香鲸。

说起鲸,有幸亲眼目睹过的人,大概都会在它巨大的身形面前,深感人之渺小。鲸有多大?古书《尔雅翼》中形容得气势磅礴:“其大横海吞舟。”崔豹《古今注》中则更加具体:“大者长千里,小者数十丈。”千里恐不能当真,十丈倒未夸张,只不过实非“小者”,而是人类记载中最大的蓝鲸,重约两百吨,长超三十三米,正合“十丈”。

要供养如此庞大的身躯,食量必也惊人。鲸大致分为须鲸与齿鲸,须鲸善于施展“吸海大法”,巨口一张,海水便有如倒灌,滚滚而入。吸够了,将口一闭,这时,它上颚那排整齐排列的鲸须便开始发挥作用,如同精致的篦子,任水流洋洋而出,却将其中的浮游生物、磷虾及小鱼滤下,尔后鲸巨舌一翻,将它们尽数卷入腹中。如此,视自身体格大小,鲸一天能进食数百公斤甚至几吨不等。古人未察详情,见其“饮海”,对这等恣意豪饮之态叹为观止,便用“鲸吸牛饮”一词,来比喻放量狂饮,意为如同鲸吸百川,牛饮池水,虽不可等量,亦传神至极。

至于齿鲸,则更简单粗暴,顾名思义,它生有锋利的牙齿,可直接撕咬和吞食。抹香鲸正是齿鲸的一种,它喜爱吞食的大乌贼身上,有坚硬的角质物不易消化,积聚于胃肠,被它分泌的一种特殊蜡状物包裹,久而久之,造就了香中极品“龙涎香”。所谓“向石上吐沫”倒也不假,大多数抹香鲸会将它吐出或排出体外,任它在海水中日夜飘荡,直至被人捞起。是以,从某种程度说,龙涎香实际是抹香鲸的一种分泌物。不知对其视若珍宝的诸位帝王,若得知此真相,会作何感想?

无论须鲸齿鲸,它们的捕食,因其天然占绝对优势的体格,往往给观者一种凶狠、掠夺的印象。是以,人们常将鲸比作凶恶的敌人,以“鲸波鳄浪”形容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,用“东海鲸波”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,又以“鲸吞蚕食”象征以各种手段进行兼并侵吞。既畏且恨的心态,表露无疑。

而与它同处于深海的水族,则真真切切置身于这份危险,更加惊畏,“皆逃匿莫敢当者”。甚而,传说中,即便生为龙九子之一的神兽蒲牢,在鲸面前也只有瑟瑟发抖的份。蒲牢居于海,每当鲸破浪而来,它便吓得六神无主,唯有大叫。只不过,蒲牢善鸣,其音清扬致远,悠悠不绝,音效奇佳,倒让此情此景,少了几分凶险,添了几分滑稽可爱。

更可爱的是古人,他们由此突发奇想,将洪钟提梁的兽钮铸成蒲牢之形,又将撞钟的杵刻成鲸鱼之状,以期借鲸之神威,使钟声能够响彻云霄。这就是古人以“鲸音”代指钟声的缘由。如今,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的棂星门之西,钟楼立额上仍题有“鲸音”二字,古韵犹存。

所谓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同样是鲸,帝王爱其异香,寻常人畏之悍勇,巧匠慕其神威,而到了文人这里,它又多了一层洒脱、浪漫之气。

据传,“诗中豪杰酒中仙”的李白,便是在一个朦朦月夜,伴着渺渺清歌,负于鲸背直上青天而去的。茫茫沧海中,从此惟余空舟摇漾,金波粼粼,再无谪仙人。潇洒浪漫至此境界,即便只是幻想,也点中了文士们的命门——苏澈心生向往,问:“安得骑鲸从李白,试看牛女转云车。”陆游豪情冲天:“人生不作安期生,醉入东海骑长鲸;犹当出作李西平,手枭逆贼清旧京。”杜甫则怀念老友:“若逢李白骑鲸鱼,道甫问讯今何如。”而“骑鲸”一词,也自此被用来婉转地表示亡故,亦可形容淡泊隐遁或飘然游仙。

同样是文人,在唐代柳宗元笔下,鲸又是另一番光景。《设渔者对智伯》一文中,他由朴素的渔者之口,道出了大智慧——

春秋末期,晋国四卿之首的智伯,灭了范氏、中行氏后,野心愈大,又联合韩、魏攻赵,下令水灌晋阳。泱泱大水中,一位渔者曾以钓鱼之道劝诫他说:“我从小喜爱钓鱼。以前在河中,有的是小鱼,它们爱吃我的饵,一天能钓上百条。我觉得太小,便去龙门,那里有大鲔鱼,身后常尾随了数万条鲂鲤,鲔鱼饿时就转头吞食一些,继而奋力向上,想去跃龙门呐!谁知最后,却折鳍秃翼,困于龙门,鲂鲤一拥而上将它啄食了,这时鱼便徒手可得啦。但鲔鱼还是太小,我听说古时任公在东海钓得大鱼,便又去海边,寻找大鲸鱼。往北到了碣石山,渔具还未施放,就看到鲸鱼在渤海中驱群鲛,逐肥鱼,大海为之震荡。大如舟船的鱼,鲸一张口便吞下几十条,勇猛无比啊!可是它太贪心啦,吃个不停,最后无力往前,搁浅在碣石山下,干涸而死,其他鱼又即刻争先恐后分而食之,这样一来,得到它又毫不费力。”

这意思再明显不过,只是智伯正满腔志气,哪里听得进去?“终以不寤”。最终,历史上,韩、魏在关键时刻倒戈,与赵联手,三家尽灭智氏,分其地。智伯终因贪心,成了那条被小鱼分食的搁浅之鲸,令人喟叹。

事实上,由于“贪心”逐食误入浅水的鲸,极少,更多的搁浅之鲸,是因为生病、受伤、或它们高超的“回声定位”技能受到干扰导致迷途。无论何种原因,“鲸鱼失水,则制于蝼蚁”,总不免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。

而未失水的鲸,以现代技术可以探知,其实最终亦是“制于蝼蚁”,只不过有全然不同的意味。

体格较大的鲸,自然死亡后,会在幽暗的海水中,慢慢沉入深渊,这一过程可长达数月,甚至数年。其间,深海食物链各层生物不啻迎来一场豪华盛宴,它们共飨它肥美的血肉皮脂,厌氧生物孜孜不倦分解它骨架中的大量脂肪,同时产生的硫化氢,又为成千上万化能自养海洋生物提供能量。及至有机物质消耗殆尽,鲸的矿物遗骸仍能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庇身之所。这一场陨落,鲸可谓倾其所有,毫无保留,因而被看作世上最浪漫的死亡,人们感佩地称之为“鲸落”。

“一鲸落,万物生”,鲸的陨落是结束,亦是开始。它山峦般的身躯,没有陨落为孤岛,却化作一片绿洲,滋养出一方繁荣。

流水汤汤,不舍昼夜,这隐秘角落里的掠夺与奉献,似一场壮阔的轮回。

星河易转,海潮依旧,鲸始终在那里,于无人处,在碧波中,潜如影,卧似山,拍浪逐月,自在遨游。

(首发于《恋恋国风·锦色》.10期兽语谭)

END

长按即可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